小虾和小妖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36全本www.36qb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小衙内喜欢臼炮是有原因的。这些曲射型火炮,无论是过去的臼炮,还是现代的迫击炮,只要不是巨无霸,造价都比其他火炮便宜很多。

美国南北战争期间,一些小号臼炮的价格,甚至还没有线膛枪高。

他的军备理念,就是效仿二战时期的前苏联,靠武器的简单、皮实和数量取胜。

挣钱大业不能停。在小衙内的提醒下,《新京报》的有偿新闻,必须搞起来。

为了让自家儿子露脸混军功,勋贵高官们,又不得不花大价钱,购买报纸版面,邀请孙之獬和美女记者们,为自家孩子撰写,“战地打炮纪实”的新闻专稿。

他们也是没有办法,西法党、周延儒和武清伯把持的老京报,专门跟混编明军过不去,肯定不会发这些正面新闻。

而从宫里传出来的确切消息,年轻天子每天必读《新京报》。也就是说,只要自家儿子靠打炮上了报纸,就能被皇上看到。

于是乎,铁轨越铺越密,工匠们日夜不停,加班加点的赶制臼炮。

但事态的走向,开始不受控制了。

年轻气盛的张世泽率先表示,光是一个傻大憨粗的炮筒子咋行?必须想办法雕刻精美图案,还要有我家的字号、铭文才行,否则怎么有纪念意义?怎么当成传家宝?

好吧,有钱就是爷。这种高端、高价的私人订制模式,迅速在勋贵高官子弟中间,蔓延风行开来。

新任铸炮官王宏宣,不得已住在作坊里,监督工匠们,晚上打着灯笼连轴干。

数钱数到手抽筋的《新京报》,现在几乎变成了,表彰打炮英雄的软广告。

不差钱的几位国公爷,甚至为自己孩子,花巨资买下专版特刊,起订量都是五万份打底。

据说是要送到南直隶,乃至全大明,给孩子扬名立万,重振祖上雄风。

曾经都是名妓的记者姐姐们,也是感慨万千。自己当年靠才艺和皮肉,挣这些官老爷的银子。现在靠一支笔,还能继续赚他们的钱。

看到越来越多的富家大户,像春游一样,到卢龙县城外面看热闹。

河北地头蛇冯铨和白养粹,灵机一动,勾结蓟辽总督刘策,干起了出租城外地皮的临时生意。

为了提高租金,他们三个打着为外孙挣奶粉钱的名义,哄着小衙内在炎炎夏日,穿上锦衣卫礼仪用的铮亮甲胄,再骑上高头大马,在租客面前装逼作秀露露脸。

看到传说中阵斩济尔哈朗、带领几十人,就敢千里捣巢的少年英雄真人,那些粉丝,尤其是女粉丝们,各个激动的如疯如魔,发出能吓死人的高音。

小衙内也万万没想到,明朝的社会风气竟然如此开放,与过去宣传的,封建礼教压迫妇女,好像不沾边。

几个女人就敢在路边的大树下,把裙子脱下来,遮挡在外面,丝毫不顾及路过的行人,就在里面吃喝玩乐。

喝得酩酊大醉的她们,回家时不慎从毛驴上摔下来。家里人把妇女抱回家,竟然不以为然。